企業股權評價買賣媒合
常見股權評價方法
(引自勤業眾信/新創事務服務團隊負責人張鼎聲會計師、財務諮詢服務副總經理黃俊榮、審計服務協理陳弈翔)
資金為公司營運之活水,當新創公司發展到一定里程碑時,往往會需要一筆較大資金讓公司發展下一階段目標,此時即有尋求投資人募資之需求。而募資過程中除了商業模式未來發展性外,最終要和投資人談判的就是募資金額及釋出之股權,此時就涉及公司估值之問題。舉例而言,若新創公司需募資新台幣3,000萬元,預計釋出20%的股權,此時公司隱含募資後價值為新台幣1.5億元(15,000萬
= 3,000萬 / 20%)。
募資過程中,公司估值為影響股權結構之重要因素,而公司價值如何評估呢?一般而言有下列幾種方法:
(一)市場法
市場法建立在類似公司之上市櫃行情與交易比價基礎上,分析類似交易之價格乘數,考量類似交易與標的公司之差異進行價格調整,進而評估標的公司價值。舉例來說,當民眾想買房子時,大部分的人會參考內政部實價登錄專區,搜尋鄰近路段最近期成交的資訊推估房子市價,即為市場法評估方式。而實價登錄成交價格作為參考,買賣雙方會依據房子屋況、樓層、座向等因素進行價格之調整。評估一家公司時考量因素更多,公司獲利能力、產業趨勢、全球景氣等,都可能會影響企業價值。一般採用市場法計算股權價值通常會使用財務乘數來推估,就像買房子以面積單價(每坪多少錢)來推估房屋總價一樣。一般常見財務乘數包含:股權價值/淨值(P/B)、股權價值/營業收入(P/S)、本益比(P/E)、股權價值/稅前息前利益(P/EBIT)以及企業價值/稅前息前折舊前利益(EV/EBITDA)。
(二)收益法
收益法是將公司未來預計的淨收益或淨現金流量,用反映公司投資風險的折現率,將公司各期的淨收益或淨現金流量折至現值,以評估公司的價值。以不動產為例,當投資客投資一間房子賺取租金收入時,假設該房子每年度可收取的租金收入有60萬元,考量投資風險及報酬率(假設為3%),將未來每年度之租金折現回來,則推估該房子的價值約2,000萬元。以未來收益的角度衡量不動產價值,就是收益法的評估方式。不過在評估公司價值時,相關變數較不動產評估多了許多,未來財務預測的準確性以及適當的折現率,都是影響評估結果之關鍵項目,於交易協商中,買賣雙方若對這兩項目歧見過大,對於交易價格將無法達成共識,亦無法完成交易。
(三)成本法(資產法)
需就評價標的所有資產與負債,包括有形及無形資產及負債,及潛在之或有資產及負債,逐一確認資產及負債之類型、特性、及本質,並分別選用適當之評價方法,進行價值評估。按照現時的條件,重新建造或購置該項資產所需的全面支出扣除該項資產的有形與無形損耗後的餘值,作為該項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以不動產做例子,當採成本法評估一棟房子,就是假設用現在的原物料重新蓋一棟相同的房子,會需要多少成本,即為成本法的估價方式。這種方法主要考慮了資產成本變化所產生的資產價格變動情況,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資產的實際成本,但無法反映出公司未來的發展。
一般投資人在評價新創公司或新創公司自行評估增資的價格時,常見之評價方法主要採用市場法和收益法。採用市場法時,若公司已經獲利,則常採用本益比法,若新創有營收但尚未開始獲利,一般會採用股權價值/營業收入(P/S)。若公司有提供詳盡的營運計劃書,完整的估算未來的財務預測及適當的折現率,也可以進行收益法進行計算,再與市場法評估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除以上評價方法外,有諸多股權價值系基於下列原因:
1.特許行業:如甲級營造廠、投信投顧業、小客車租賃業等,由於需滿足一定條件,如資本額、營業額或成立一段時間。這些企業即便在停業狀態,只要特許資格繼續存在即能在市場上找到買方,通常買方是同業或有意經營該行業人士。
2.特定條件企業:如資本額較大成立年資較久的企業能吸引資金相對較不足的投資人買入其股份,這些公司通常已停業或無經營價值,新股東的目的為美化帳面資訊方便尋求其他出資者投入資金。另外,現在因企業在金融業較以往不易取得票據,亦有另一個收購持有支票公司的市場。
高所得及高資產人士租稅規劃執行
近年來由於反避稅法令逐步落實,高所得及高資產人士須申報所得來源及資產明細,增加租稅規劃的難度。
(以下引自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胡碩勻)
變有錢的第一步:稅後財富最佳化
有一對情侶相約共享晚餐,就在兩人聊到綜合所得稅時,女方有點不太開心的問男方:「我去年年收入80萬,你的年收100萬,比我高20萬,為什麼我繳的稅反而比你多800元?」
收入多的人一定繳比較多嗎?
以上2個人都是單純的薪資收入,年收入100萬的男生繳了1.88萬的綜所稅,年收入80萬的女生卻繳了1.96萬。為何年收入100萬的人繳的稅反而比較少?因為年收入80萬的女生在申報綜所稅時,選擇「標準扣除額」,而年收入100萬的男生,選擇「列舉扣除額」。
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有什麼差別?為何會影響報稅的結果?總之,想要節省個人所得稅,最快的方法除了降低所得(但多數人不會這樣做),另一個就是增加扣除額,而增加扣除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政府對於各項扣除額與免稅額的遊戲規則。
好幾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在股東會上主動表示,他今年薪水只領1元。媒體調查其他知名企業家後發現,除了郭董,已故前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等,都是不支領薪水或領非常少的薪津。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是如此。為什麼這些有錢的大老闆自願領這麼少的薪水?絕對不只是因為他們佛心,而是,有錢人節稅的布局。
為何要做稅務規劃?
英語的稅收(Tax)與死亡(Death)的音很接近,所以有人說:「人最怕的兩件事,就是Death&Tax!」為什麼繳稅這麼可怕,居然拿來跟死亡相比?因為幾乎沒有人喜歡繳稅,相信即使是國稅局的員工,也是如此。每個人領到月薪,就會依照自己的收入能力來消費,很少有人會特別留意一年多後,還要額外把一部分的收入繳給政府。俗話說:「放進口袋的錢就不會想拿出來了!」
先看看有錢家庭怎麼做?
根據美國財務顧問機構斯佩特蘭集團(Spectrem Group),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人家庭,調查他們關於財富的目標,結果如圖表0-1:
(圖片來源:《節稅的布局》
從圖表0-1可以發現,即使是有錢人,對於人生的財富目標與憂慮,和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他們坐擁千萬、億萬財富,仍然希望退休生活無虞、繼續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而且一樣重視小孩的教育發展。
許多人一定質疑,這些有錢人所賺的錢,不是三輩子都花不完嗎?怎麼還會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真相是,大多數的有錢人是企業家,對他們來說經營一個龐大的組織企業,所要面臨的風險很大,實在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連帶的他們對未來會發生的事,也充滿風險意識。
關於有錢人的5項財富目標中,唯一與普通人不相同的,就是「少付點稅」。已故經營之神王永慶曾說:「賺一塊錢不是賺,省一塊錢才是真正賺。你存下的錢,才是你的錢。」因為精打細算的聰明人,追求的不僅僅是財富最大化,更進一步追求「稅後財富最佳化」。
不懂節稅,富就不過三代
現在假設有個家庭三代同堂,第一代賺了10億,他們不做任何稅務布局,依臺灣目前最重要的4種稅目: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假設所得稅加土地增值稅合計課20%、遺產贈與稅課20%,以累計40%的稅負成本計算,再傳承到第二代只剩下6億,其計算如下:
稅金=所得或財產總額×稅率=10億×40%=4億
10億-4億=6億
到了第三代,再扣掉遺產贈與稅20%的稅負成本,只剩下4.8億,其計算如下:
稅金=財產總額×稅率=6億×20%=1.2億
6億-1.2億=4.8億
(圖片來源:《節稅的布局》
在這當中誰才是最大贏家?答案是政府。為什麼?因為第一代到第三代總共繳了稅金5.2億,而這些錢都被政府拿走了,其計算如下:
4億+1.2億=5.2億
錢人想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同樣根據斯佩特蘭集團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家庭,調查他們資產的配置,結果如圖表0-3。
(圖片來源:《節稅的布局》
這邊要說明一下,有價證券及私有事業的差異。假設你手中有鴻海的股票,對你來說這就是有價證券,但如果你是郭台銘,這些股票就屬於私有事業。也就是說,你持有的股票,正好是你正在經營的事業,即私有事業,其他公司的股票就應該當作有價證券。
股票期權是指大公司激勵員工所發行、可在一定期限內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票的權利;另外,限制性股票指公司按照預先確定的條件授予員工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如工作年數或業績目標符合激勵計劃規定條件的,股票就會解鎖,即可以處置該股票。只要公司的股價上漲,員工就能有越高的獲利,即利潤共享的概念,就像以前竹科人就是靠這種股票期權成為電子新貴。
個人退休帳戶簡稱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是美國政府投資輔助工作的民眾享有稅賦優惠的儲蓄帳戶。這類似臺灣的勞工退休金,顧名思義指的是勞工退休後可以領取的退休金,在綜合所得來源類別中叫做退職所得。
從圖表0-3可知,有錢人的資產配置以3種類別最多:有價證券、私有事業、不動產,3類金額大約各占1/3。以臺灣來說,這3種財產近幾年應該關注的相應稅務有(見圖表0-4):
(圖片來源:《節稅的布局》)
1. 股票基金(有價證券):海外所得(最低稅負制)、證券交易所得稅(目前停徵)、股利所得稅、二代健保、證券交易稅等。
2. 私人事業(所營事業股票或資本):證券交易所得稅(目前停徵)、股利所得稅、財產交易所得稅、二代健保、證券交易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等。
3. 不動產: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地價稅、租賃所得稅、奢侈稅(目前停徵)、實價登錄實價課稅、豪宅稅、房地合一稅、二代健保等。
關於節稅,薪水族該怎麼做?
事實上,臺灣很多有錢人理財規劃的首要重點,不在於增加資產,而是先想辦法少繳稅。關於節稅,有3大心態跟讀者分享:
1. 不管收入高或低,都要了解稅法的基本規定,不讓自己合法節稅的權益睡著。
2. 多學習有錢人怎麼節稅、看看有錢人跟你有什麼不一樣。
3. 該節的稅就盡量節,不用跟政府客氣!
高所得及資產者因所得高出免稅額或扣除額甚多,一般的規畫方式見效不大,須另外依據個別狀況量身訂做,本公司樂於為客戶規劃及執行,歡迎接洽。